青训体系背后的暗流涌动
近日,关于万达集团青训体系培养的年轻球员归属问题在足球圈引发热议。据《足球报》披露,至少有12名由万达送往西班牙留洋的球员,在回国后陷入俱乐部与地方足协的注册权争夺战。
"这些孩子14岁就跟着万达去海外训练,现在要回来踢职业联赛,却发现自己成了'黑户'。"某青训教练向记者透露
三大争议焦点
- 培养成本核算:万达声称单球员海外培养年均投入超50万元
- 注册制度冲突:地方足协依据《中国足协球员身份与转会规定》主张优先注册权
- 职业规划分歧:部分球员家长希望加盟中超俱乐部而非指定梯队
典型案例:门将张晓的"双合同"风波
19岁的门将张晓同时收到大连人俱乐部和某省体育局的签约通知,其父亲向记者展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合约:俱乐部提供年薪80万+出场奖金,体育局则承诺全运会编制+大学保送资格。
行业影响深度分析
体育法律专家王建军指出:"这反映出青训补偿机制与球员自主择业权的制度性矛盾。"据统计,类似纠纷已导致2023赛季至少7名潜力新秀错过职业联赛报名。
利益方 | 核心诉求 | 谈判筹码 |
---|---|---|
俱乐部 | 完整球员所有权 | 职业发展平台 |
地方足协 | 全运会参赛资格 | 体制内保障 |
球员家庭 | 经济利益最大化 | 自由转会权利 |
值得注意的是,万达体育正在推动建立"培养费补偿+优先签约权"的新型合作模式。该方案要求接收方支付50-200万不等的青训补偿金,同时保证球员在23岁前享有转会自主权。
这场持续发酵的归属权之争,暴露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在市场化转型中的深层矛盾。正如前国脚徐亮在直播中所说:"如果连自己培养的孩子都留不住,谁还愿意做青训?但若因此限制球员发展,岂不是本末倒置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