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的澳大利亚A联赛(简称澳超)正值转型期,各俱乐部在薪资投入上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。根据当时公布的球员薪资报告,联赛顶薪球员的年收入达到惊人的120万澳元,而底层球员的周薪甚至不足2000澳元。 值得注意的是,当时联赛实行严格的工资帽制度(基础额度255万澳元),但允许通过"特许球员"条款突破限制。这直接导致: 2017年11月,球员协会披露某俱乐部存在延迟支付工资的情况,引发联赛震动。事后调查发现,超过17%的球员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薪资拖欠,这促使联盟在2018赛季实施了更严格的财务监管。 回看2017年澳超薪资状况,既反映了小联赛生存的艰难,也展现了职业足球发展的必经之路。如今看来,那些年的薪资争议反而推动了联赛制度的完善。澳超薪资体系背后的故事
"我们不是英超,但同样需要为留住人才而战"
——墨尔本胜利队总经理 2017年采访 薪资金字塔结构
俱乐部 薪资总额 最高薪球员 悉尼FC 320万澳元 博博(前锋) 中央海岸水手 198万澳元 蒙特戈梅里(中场) 薪资争议事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