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天津赛区的严厉处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都赛区的“沉默”。比赛中,蓉城队队务在场边对着客队教练竖中指,嚣张跋扈;看台上有人使用扩音器辱骂王秋明及其家人,言语粗俗不堪入耳;甚至还有球迷播放侮辱巴顿的歌曲长达半场。客队球员赛后向裁判投诉,得到的回复却是“球迷情绪激动可以理解”。网友“公平正义”的评论一针见血:“天津球迷一句气话就被拘留,成都却是一连串的过激行为,却成了‘可以理解’?这双标玩得比国足的战术还溜!”
更令人心寒的是球员的处境。天津津门虎球员王秋明在更衣室里撕碎了球衣,其妻子在社交媒体上遭受了恶毒攻击,不得不关闭评论功能,而俱乐部却对此事无动于衷,甚至连一份声明都未发布——毕竟俱乐部自身都面临着欠薪和训练场设施简陋的困境。一位球员私下吐露心声:“现在踢球跟走钢丝似的,被对手弄伤自己倒霉,被球迷骂得狗血淋头还得忍着,俱乐部都快黄了也没人管。” 网友“球员家属”的评论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:“他们拿着几千块的工资,拼着一身伤踢球,到头来还不如一句骂人的话受重视。”
公众人物的姓名也成为新的槽点。球迷调侃道:“以后球员家属起名得避开常用字,最好叫‘一百八十个褶’这种,既冷门又有地方特色,就算被骂也抓不到把柄。” 这玩笑话背后,是深深的无奈。想当年,范志毅在采访中怒斥“脸都不要了”,成为经典名言;而今,一句带有地方特色的口语表达,却被认定为“严重侮辱”,这尺度的把握,比裁判的哨子还迷糊。法律界人士分析指出,“侮辱罪”的认定需视其后果而定,一句没有指名道姓、没有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语,顶多算不文明观赛行为,将其上升到拘留的程度显然过重。
如今,球迷们最担心的是此事件会否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。网络论坛上,有人发起投票:“以后看球能带什么?” 选项中,竟出现了“哑巴药”、“封口贴”等讽刺性选项。更有网友担忧:“照此趋势,以后进球了都不能喊,只能举着‘文明观赛’的牌子鼓掌?” 净化赛场风气固然重要,但不能仅仅盯着球迷的言语,而对俱乐部欠薪、球员暴力犯规、裁判错漏判等问题视而不见。
网友“理性看球”一语中的:“处罚不是目的,公平才是。天津球迷该罚,但成都的那些乱象也不能放着不管。” 中国足球的问题,并非源于某个人或某句话,而是整个体系的积弊。如同老教练常说:“球场上的事,得在球场上解决。” 如果只敢拿球迷开刀,却对真正的顽疾视而不见,那么这所谓的“净化风气”,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。
天津球迷已开始准备下轮空场比赛的标语,成都的球迷也在思考如何“文明”地表达不满。其实,大家想要的都很简单:一碗水端平。球员犯规该罚就罚,俱乐部欠薪该查就查,球迷骂人该管就管,无论哪个赛区,无论是谁的球迷,都应遵守同一标准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净化赛场,而不是上演“选择性执法”的闹剧。
足球本应是一项充满快乐的运动,不要让那些乱七八糟的处罚和双重标准,将最后一点乐趣都磨灭殆尽。期待有一天,赛场上没有辱骂,没有暴力,没有选择性执法,球员能安心踢球,球迷能放心观赛,到那时,无需任何人来净化,风气自然会好转。毕竟,热爱足球的人,谁不想看到一个干干净净的赛场呢?
免责声明:文章案例过程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有涉及案件版权或人物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删除相关内容!特别说明,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。
"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